檩条与主梁连接焊缝(防檩条脱落,保障面板固定)
檩条多为 C 型钢 / Z 型钢,与主梁通过角焊缝连接,焊缝短小(长度 50-100mm)、受力集中,易因面板张力或风载振动开裂,需 MT 检测。
磁粉检测(MT)核心要求:
检测范围:檩条腹板与主梁翼缘的角焊缝全长度,及焊缝两端各 10mm 热影响区(檩条端部易因应力集中产生裂纹)。
核心缺陷:
焊趾裂纹:沿檩条腹板与焊缝的过渡处分布,磁痕短(2-5mm)但尖锐,需打磨至裂纹完全清除(打磨后厚度不得低于檩条设计厚度的 90%);
焊脚尺寸不足:虽非缺陷,但需同步检查(设计焊脚高度≥5mm),焊脚不足会导致受力面积减小,需补焊至设计尺寸。
操作要点:因檩条间距小(通常 1-1.5m),需用小型磁轭(磁极间距 50-80mm),避免与相邻檩条干涉;检测时需逐个檩条排查,标记不合格焊缝位置(如 “主梁 1,檩条 3-4 间焊缝裂纹”)。
,卸扣超声波检测公司。

钢结构电梯井探伤检测需遵循 “钢结构通用标准 + 电梯行业专项要求”,核心标准包括:
GB 50205-2020《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》:明确框架焊缝的探伤比例(如一级焊缝 UT,二级焊缝 20% UT)、缺陷合格等级(UTⅡ 级、MTⅠ 级)。
GB/T 11345-2013《焊缝无损检测 超声检测 技术、检测等级和评定》:指导焊缝 UT 检测的工艺参数(选择、扫查方式)、缺陷定量方法(6dB 法测长度、当量计算法)。
GB/T 26951-2011《焊缝无损检测 磁粉检测》:规范 MT 检测的设备要求(磁轭提升力≥44N)、磁粉性能(粒度、磁性)、缺陷判定(裂纹磁痕特征)。
TSG T5002-2017《电梯维护保养规则》:要求电梯井道 “承重结构无明显变形、裂纹”,明确探伤检测需由具备资质的机构实施,检测报告需存档至少 5 年。
GB/T 21238-2020《电梯主要部件报废技术条件》:规定钢结构件 “存在裂纹且无法修复”“截面损失率>10%” 时需报废,为缺陷处理提供依据。
,常德卸扣超声波检测。

磁粉探伤的核心是通过 “磁痕显示” 识别焊缝表面及近表面的缺陷,不同缺陷的磁痕特征不同,需重点检测以下几类典型缺陷:
缺陷类型检测判断依据(磁痕特征)危害与检测重点
1. 裂纹(最危险)- 磁痕呈连续或断续的线性,边缘清晰、尖锐,走向多与焊缝轴线垂直(横向裂纹)或平行(纵向裂纹);- 常见于焊缝根部、热影响区(HAZ),如冷裂纹、热裂纹。裂纹会导致应力集中,易引发焊缝断裂,是必检且需严格判定的缺陷,需 覆盖焊缝区域。
2. 未焊透- 磁痕呈连续的线性或条状,多位于焊缝根部(对接焊缝),走向与焊缝轴线平行,宽度较均匀;- 磁痕强度中等,因根部未熔合形成的 “缝隙” 导致磁场泄漏。降低焊缝承载面积,易在受力时开裂,重点检测对接焊缝的根部区域(尤其是单面焊未清根的焊缝)。
3. 未熔合- 磁痕呈线性或不规则条状,常见于焊缝与母材交界处(侧未熔合)、多层焊的层间(层间未熔合);- 磁痕边缘较模糊,长度随未熔合范围变化。破坏焊缝与母材的连接整体性,承载时易产生剥离,需重点检测焊缝边缘及层间区域。
4. 夹渣- 磁痕呈不规则的点状、块状或条状,磁痕强度较弱、边缘模糊,无明显方向性;- 多因焊接时焊渣未清理干净或保护不良导致。降低焊缝致密性和强度,若夹渣密集或尺寸较大(如>3mm),需判定为不合格。
5. 气孔- 磁痕呈圆形、椭圆形的点状,单个或密集分布,磁痕中心无 “尖边”,多位于焊缝表面或近表面;- 因焊接时气体未及时逸出形成。密集气孔会降低焊缝强度,单个大尺寸气孔(如直径>2mm)需重点关注。
6. 咬边- 磁痕呈沿焊缝边缘的连续条状,与焊缝轴线平行,对应母材表面的 “凹陷” 区域;- 虽属表面成形缺陷,但深度>0.5mm 时会产生应力集中。需测量咬边深度,超过标准限值(如承压设备焊缝咬边深度≤0.5mm)时判定为不合格。
